NEWS
时间:2019-05-02 12:54:57 来源: 作者:
87%,保险中介渠道保费收入占比,再次印证了保险中介之力量。
作为保险市场主要参与者,保险中介的发展关乎3.4万亿保费,也关乎2500余家中介机构,甚至是中国保险市场之发展。
无论是银行、车商等兼业代理,还是个人代理人、专业保险中介,亦或大热的网络平台,在不断叠加的互联网科技浪潮中,皆在经受时代的打磨。
4月26日,原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今日保险》杂志主办的“2019中国保险中介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于家堡论坛”上,以“保险中介与科技创新 ”为题,讲述了科技创新下的保险中介之发展。
以下为魏迎宁在“2019中国保险中介发展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于家堡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和大家做个交流。我是1985年从五道口(金融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保险业,一直到退休,没有离开保险行业。
国内保险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自1979年恢复保险业务至今,有40年了,中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
从规模上看,中国是世界第二,但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看,国内的保险市场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是保险大国,但还不是保险强国。现在,我们也正在向保险强国迈进。
保险中介之地位:
保险市场主要参与者之一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80年代初,中国人保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当时的口号是“多渠道广代理”,主要通过外贸公司、铁路部门做货物运输保险等业务。
1994年引进个人营销制度后,人身险保费迅速超过财产险。以前财产险保费占比70%,人身险占30%。引入个人营销,1995-1996年人身险保费超过财产险。
自2006年,银行保险兴起,使银行、邮局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业务总量占到了近40%。2013年后,互联网保险兴起,许多平台都成为互联网保险的积极参与者。
互联网时代,去中介化趋势明显。
原来酒店、商务中心有代卖机票、火车票的,消费者无需到到火车站、机场购买,如今已经可以在网上解决。是否还需要中介?
需要也不需要,中介的组织形态发生改变,消费者购买火车票、机票还是通过中介的。只不过,是互联网化的中介。
事实上,互联网保险兴起后,保险中介的数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专业保险代理公司增加的数量可能不是很多,但保险营销员自2014年之后到现在,四五年时间增加了约1倍。
保险中介作为一个销售渠道,保费收入在总保费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如果没有保险中介,很多保费也就没有了。
保险中介之作用:
开拓资源、降低固定成本
为什么需要保险中介?一个健康运行的保险市场首先要投保人,投保人有能力买保险,也愿意买保险,保险公司开发适合投保人需要的产品。保险中介促成保险交易,监管机关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保险市场为什么需要中介?保险代理是发现客户——激发客户的购买愿望——设计投保方案——办理后续服务。
保险公司可以招收员工去卖保险,但员工的固定成本很大,个人代理人降低了险企的固定成本,没有业绩就不给佣金。固定的员工,即便最低工资也是成本,且劳动合同也不能随便解除。
因此,对保险公司来讲保险中介是可以降低固定成本 。兼业代理,就是利用主业的客户资源再去开发保险客户。以银行为例,银行的存款户是银行的客户,将他们开发成保险客户。专业代理,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保险公司的竞争包括产品、价格、渠道、品牌、服务,而最重要的是渠道。产品好是不是一定能卖出去,产品性价比高,能不能卖出去?不一定,关键是有没有渠道卖出去。所以,保险公司竞争最重要的是渠道竞争。
渠道竞争主要是争夺中介渠道。靠什么竞争,有一种手段是靠高手续费,这是不可持续的,监管也不允许的。
传统中介主要靠情感,熟人、朋友、亲戚等,还要给打折、回扣;其次才是服务,这是传统中介。这种类型的中介目前还能生存,但光靠这个会越来越艰难。
科技型中介大部分是很大的公司,虽是保险中介,但主要靠科技开发,这样的中介首先是创新,包括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随后再找保险公司,依靠技术、服务等发展。
再有一种中介是平台型中介,这也是对整个保险中介行业影响比较大的。首先,这类中介靠流量,客户资源多;其次是信任;第三有场景;第四有技术。
网络平台之发展:
将出现一家独大的保险电子商务巨头
我认为,下一步应该关注平台型中介。平台和中介的意思是不太一样的。
中介是替一方当事人寻找交易对手,比如保险代理替保险公司找投保人,保险经纪人替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受益方委托寻找交易方。
交易方和平台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不充分中产生的,平台是发布信息,并且为交易服务,只发布卖家和买家的信息,成交之后提供一些服务。
平台与中介不完全一样,平台是伴随互联网兴起的。例如滴滴是个平台。对于保险业而言,这些平台为了合法获得手续费,取得保险中介的资格,这样的平台既是保险中介又是商务平台。
现在国内已经有几个大的平台,常说的是BAT,加上京东,组成BATJ,他们兼具了电子商务平台与保险中介的双重身份。
我认为买东西上淘宝,上京东,打车用滴滴,这都是巨头的象征。但保险网站有没有巨头?有没有明显的保险商务平台巨头?我认为目前还没有,但将来会产生巨头,不会出现并驾齐驱的现象。
网络互助:互联网助力平台围城,但不会取代商业保险
保险源头之一是互助团体。成员基于相互信任,组成互助团体,但由于人数少,无专业化管理,最后难以持续。而有些互助团体改成了相互公司,相互公司可以扩大规模,进行专业化管理,随后就形成了商业保险。
进入互联网时代,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信任,组织网络互助,规模随之变大,也可持续经营,使保险回归互助本义,实现保险普惠。但网络互助和商业保险,在获得保障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两者所付出的成本却相差很大。
中国网络互助平台最早开始于2011年。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是2018年10月份“相互保”的上线,到11月份又改名“相互宝”。
“相互宝”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赔付的公示和费用,到目前已有5000多万人参加。5000多万人什么概念?香港的居民总量只有600多万人,台湾也只有2000多万人, “相互宝”用户规模,已经足够大。
另外,其他平台也陆续加入互助计划中,如滴滴在2018年12月推出了网络互助,但其扩张规模比“相互宝”慢很多。
原因:主要是流量不同,相互宝是淘宝、支付宝的流量,流量巨大。
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公信力问题。此前滴滴接连出现几个事故,如司机杀害乘客,滴滴回应不太及时,为此客户对它的信用打了问号。
网络互助产生后,和传统保险有什么不一样?
其一,传统保险的客户是被推销的,网络互助没有人推销,是客户主动参加。
其二,传统保险产品复杂,短暂的解释不一定能讲清楚;而网络互助不叫保险产品,对互助计划的介绍也很简要。
其三,传统保险买了之后不会经常看它,就算是买了一年期的汽车保险,不到续保时也没有人联系你。网络互助会引起消费者高频关注,因为人数在变,每个月两次分摊,需要经常看。
其四,传统保险费率比较高,而网络互助成本比较低。
其五,传统保险管理费用比较高,或者说不透明;而网络互助管理费比较底,相对透明。
行业协会公布数据表明:非寿险公司管理费用将近40%,人身险公司管理费用将近20%,有的是19%或者17%,很不透明。网络互助管理费用相对比较低,也是透明的。
但网络互助无法可依,没有法律予以规范。《保险法》规范的是商业保险,网络互助不是商业保险,没有先收保费,无法可依。
网络互助有没有风险?有风险,但它不会取代商业保险。因为:
第一,很多情形不适合用网络互助,比如涉及大型商业风险的项目,如修高速路、核电站等是不可能利用互助的分散风险的;
第二,储蓄性的人身保险也不可能网络互助,因为网络互助没有投资团队;
第三,网络互助也没有更多的选择性,比如相互保30万给付,我要10万的行不行?不行。我掏两份钱,要60万行不行?不行。
在我看来:网络互助是需要监管的。
在没有监管之前,起码应该组织自律,要定下原则,否则随着人数越来越多,万一发生风险很不好办,需要处理,所以需要监管,需要自律。
科技赋能保险:搭建信任平台
为什么保险业被认为是区块链最好的、最应该使用的应用场景?
因为保险业最需要构建的就是信任。为了构建信任,需要付出的成本很大。
以保险欺诈为例,即便保险公司严格管理,但每年所发生的保险欺诈仍然占据相当比重。那怎么办?用区块链技术或者可以构建信任。近年来,保险公司已经进行了一些实验。
再看保险业的痛点、风险在哪?现在保险公司主要靠告知义务、说明义务、现场勘察、体检等预防风险,将来可以靠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解决上述信任问题。
开发支付宝时,马云到北京找各大商业银行洽谈合作均被拒绝,马云说既然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从今天看,银行的确被改变了。
我附近有个24小时自助银行正在拆,为什么?因为没人去了,能在这办的业务用手机基本都能办,除非取现金。现在人们也基本不用现金了。所以,银行现在基本被改变了,靠什么改变?靠技术改变了,不是靠行政命令改变。
所以保险行业应该关注网络平台,关注网络互助,关注区块链。
以相互宝为例,它既是平台,又用了区块链技术;同时也是一种网络互助,目前已有5000多万人加入。
未来,保险也会因科技而发生重大变化,下一步,保险中介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求自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