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间:2021-05-16 10:17:02 来源: 作者:
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创新居于核心地位。记者近日从徐州市科技部门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徐州市科技创新工作将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加快打造徐州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政策保障。
■多措并举
完善科创体制机制
“当前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们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处处长王玉君表示,只有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才能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有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徐州首先从科技管理制度着手,推动科技管理改革创新。
“我们制订并将实施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徐州实施方案。”王玉君说,主要措施是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强市级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统筹,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提高科技计划实施绩效;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基础前沿研究项目强化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导向,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强化企业主体和市场评价导向,公益性科研项目强化市场需求和应用导向。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及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探索建立项目经费包干制、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推动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共享。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构建效果导向的创新支持评价体系,建立新技术新产品准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进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发展。
科技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推进科技成果的落地,徐州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据了解,目前徐州构建规划意见、创新措施、实施办法“两层三级”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加快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政策系统集成。加强政策实施效能评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建立健全市、县联动技术转移协同推进机制,加快技术市场行业分中心、地方工作站、技术合同认定初审登记点建设。加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及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市场评价定价机制。
为鼓励发明创新,推动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徐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十四五”期间,徐州将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统筹做好传统领域、新业态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提高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实效。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创新新型智慧监管方式,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实验)区,充分发挥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建立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
■集聚资源
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产业科技发展靠人才。我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王玉君说。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徐州首先将实施“555”人才引进工程,即每年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500名;加快引进专门人才,每年全职引进一批产业发展、社会事业领域紧缺急需的、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熟练掌握某一领域技术、技能人才5000名;支持大学生在徐就业创业,每年招引大学生5万名。
其次,创新聚才用才机制。制定实施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发布人才需求指南,实施“一人一策”“一团队一策”,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集聚政策体系,探索“双招联动”“双落户”“编制池”等创新路径,差异化引进高端人才。制订实施柔性引才专项计划,加快发展智力兼职、人才租赁,鼓励高层次人才来徐开展难题攻关、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统筹人才资金、项目资助、风险投资等资源,面向金融机构、风创投机构定期发布“优质人才项目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人才工作创新。
最后,构建多元化人才服务体系。发展壮大人才资源服务市场,优化人才双创服务平台,制定区域人才开发目录,引进国内外猎头机构和高端人才中介组织,推动淮海人力资源产业园提档升级。加快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完善“彭城英才卡”星级服务机制,提供“保姆式”“管家式”创新创业服务。加大高层次人才生活服务力度,推进人才公寓建设,落实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政策,全力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随调和子女入学问题,营造人才创新创业一流环境。